石义涛: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

数央网 2021-12-16 17:50:55 产业数字化

扫一扫分享微信

STIF2021国际科创节暨DSC2021数字服务大会(数服会)于12月7日-8日在天津举行,主题为:数智引领未来。

STIF2021国际科创节暨DSC2021数字服务大会(数服会)于12月7日-8日在天津举行,主题为:数智引领未来。

STIF2021国际科创节暨DSC2021数字服务大会是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之一,旨在通过构建多元、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全面展示科创成果,传递科创精神。聚焦科技最新发展趋势、全球范围内科技新技术,为助力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涛涛.jpg

以下是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石义涛在本次STIF2021国际科创节暨DSC2021数字服务大会上的精彩分享,由云现场整理。


      谢谢主持人,感谢各位同仁,很高兴能够受组委会的邀请做这次分享。

      刚才我们的宣传片看到非常好地提到了数字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边边角角,我们现在数字化的阶段已经从我们的IT驱动,到我们的连接驱动,已经到了现在的数据驱动、数字化驱动的时代,IT驱动很好理解,以软件业的IT化,连接驱动我们从2000年到现在经过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打通了消费互联,包括目前的万物互联,这是一个连接时代驱动的一个变革。到了现在我们看到了数字化进入了一个数据驱动,我们提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数据驱动的时代。

       我们看到时代的浪潮,这个浪潮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一次社会格局的分流是从电气化到信息化的长达几十年的过程,现在进入到了第二次分流的阶段,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面临分流的大的性,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再去把这样的生态要素,尤其是把数据作为生态要素去看待,市场流动将会对我们的产业发展和社会化转型带来怎样的机遇,我今天围绕着产业发展转移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为大家做一个分享。

       时间的关系,前面的部分不做过多地介绍,都是中央出台的一些文件。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区域阶段发展的意见,从产业发展的目录再到去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更加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之间》,明确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把我们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作为五大要素,刚才列出的文件说明了政策和文件出台都是梯队或者是有秩序的,从层次的依次落地的,看待政策要连段地去看,要素市场化流动带来怎样的变化,首先会加快产业资源的重新配置,按照国家的规划要围绕着我们的产业体系构建,推动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这些内容快速地过一下。

      第二个趋势分析,我们看到了整个的大势所趋,本身的流动性已经是我们通过日常生活周边的观察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大势所趋,在这样一个大势所趋下看一下五大要素的流动性,首先看人口,我们有准确的数据,通过手机信令的流动性,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城市对于人口的流入和流出的变化,首先看待最左侧的广东、深圳这样的城市,包括上海、浙江的一些城市近五年以来的人口增长,以及2000-2010年这10年来的增长,以及中间五年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可以看到目前很多城市人口已经出现了负增长人口流出的情况,随着劳动力人口逐步巨济岛经济发展的区域,近四年来粤浙人口大幅度增长,高技术型人才流入非常高。尤其是重点城市近年来人口平均流入的情况,跟我们的刚需市场、产业发展都是紧密相关的。

       我们再来看资本的流向,时间关系快速过一下。从图上可以看到,我们整个国内的城际资本,城际资本属于国有控股资本的流向,主要围绕三个最亮的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三个亮点,成立了双城经济圈构成了钻石的模型。

       从资本的流动性来讲更加明显,从2014年开始90%的控股城际投资趋向了99%的城市,目前来讲更加地集中,最近五年来全行业90%的资本聚焦在城际26个城市,聚焦在科技、文化等高端产业,这些资本又流向了90%的城市。

      从高新产业发展的分布来看,基本上形成了围绕着京津冀、长三角具备传统基础科技力量雄厚,尤其是技术人才体系比较健全的,高质量产业发展的时候比较具有优势。基于几大要素的流动性来看,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新的发展格局,要素流动驱动着产业发展转移和聚集。再看一个点是城市群的发展,目前按照发改委发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建设,推动尤其是一些省会城市,包括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也是目前很多一些省份在采取的一种战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可以看到大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一些具备周边辐射效应的大城市,在“十三五”规划过程中,规划里面城市轨道交通60%铺向了长三角和大湾区,国家放开了对大城市的限制,给先一线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我们看到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开始变多,包括像合肥、郑州发展力比较大的城市爆发力更强一些。

      有条件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大湾区,扩大地区的增长点,这是对于城市结构方面的总结。第二个是双循环,以大湾区主导外循环,我们把外循环和内循环做了一个不对角度的介入,我们按照国家的规划来实施,更希望每一个地市或每一个地方有自己的主导产业,这个主导产业通过我们的发展聚集效应,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科技竞争力,由此对服务好国内的需求市场,对外可以达到国际领先,输出我们的方案和产品。这是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输出角度讲的。

      第三个是科技崛起,目前国产化发展对于全国的产业源非常多,尤其是K3的新基建的拉动也是非常高的。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一线城市要怎么办?抓紧核心产业,拓展战略新兴产业。这是广东省发布的1+20的文件,为什么广东可以这样做?因为广东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人才资本和金融体系,能够在维持现金流的情况下做好未来产业的布局。

       二线城市应该怎么办?我们去分析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二线城市应该更加抓住科技升级的机会,尤其是刚才说的河北,从2000-2018年GDP增速达到了25%,相当于翻了25倍的比例,第二个是国产化建设。三线城市当年90-80年代的品牌追求是非常类似的,是具有这样一个转型的契机,实现品牌的崛起,尤其是像国货的品牌塑造,包括小家电、电子类、小饰品、服装、鞋帽等。

      四五线城市做好深加工,围绕着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做好这样的一个布局。这是我们拿了一个例子以深圳为例,分析产业流动性具有几个规律:

      一是区域流动性。边界一出,不说深圳,更多地是牵扯到深圳周边的,像东莞等周边城市,周边城市的配套技术会好一些,产业技术包括产业人才、产业工人都会非常地配套齐全。

       二是梯队效应,从一线城市的制造业往三线城市转,三线城市不一定接得住,因为没有符合梯队的产业人才。我们三四线城市不要盯着一线城市,要盯着二线城市。这是一个转移效应。

       三是特定转移、企业转移要制定相应的虹吸效应。所以我们从深圳的角度来看,因为要素成本提高人才的上升,这些要素驱动的完成产业的外迁,随着深圳市政府营商环境的变化,打一个低端,产业要迁移到周边,形成新的高产业附加值的状态。

       产业链长,省里面每一个省领导负责一条产业链,围绕着全省的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及升级,这是产业链的链长制,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刚才我们分享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提到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产业的流动性是无序的,甚至是独立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按照国家的总体规划帮助他达到一个有序的流动、高质量的流动,需要我们通过产业大数据进行全局性地视角去看待。

       从行业和区域两个维度去看,比如说我们以一个片区,半径方圆300公里划一个圈,可以看到半径方圆300公里以内的产业布局,是否有同质化、不符的量化的产业数据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们以区域行业为标准可以看到很多,随便拉出一条产业链,每一个产业链往下钻取可以分布更细的产业链的分配上,比如说锂电池在全国的分配情况,全国哪些地方在做这个锂电池。还有无人机,哪些地方能够有无人机的配套,这个是通过产业配套必须可以看到的科学量化。还有一些产业跟踪,包括现状、升级、转移和发展风险。

      为决策支撑的,围绕着我们的经济运行、区域发展的。时间关系快速讲一下,包括人口,刚才提到了人口在全国性大范围地流动,每一个城市来讲,也是有一个常住人口的通勤路径,通勤的轨迹,对于我们整个产业的规划,包括整合城市的治理也有着指向性的意义。这是企业的产融合作,是工信部联合财政部两部委去年发布的产融城市合作的通知,产业的融合合作以城市为中心,工信部以地方政府为平台,导入全国性的资金资源,解决融资难的负担问题。

      这是产业模式,政府以银行普惠的模式,这是运营能力,这是一个总体框架。我们也在给一些政府在帮助他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数字化和产业链双赢的局面。

      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由品牌方授权数央网转载。2024年,数央网将陆续举办国际绿色零碳节、第十三届财经峰会、第五届国际科创节、第十四届公益节,合作垂询:010-56139250,或关注公众号:数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