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观点|内卷之下的城市竞争,如何打造产业驱动内核?五大案例告诉你!

清控科创微信公众号 2021-10-25 15:37:58 零碳

扫一扫分享微信

投资、外贸、消费,是传统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如今,逆全球化浪潮下外贸受阻,国内消费驱动的内循环体系道阻且长,投资面临效果系数递减和投资驱动模式逐渐失灵,地方经济区域,亟需找准发展发力点,打造经济驱动内核的“发动机”

文章转载自清控科创微信公众号

文 :清控科创区域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祝丽萍

目前,很多地区从顶层设计到招商落地的规划,大多聚焦于产业赛道选择和招商资源对接,但关于带动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设计过少,缺少激活内生发展动能、构建区域发展壁垒的具体举措和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区和适用场景,地方如何借力借势,打造自己的产业驱动内核呢?

Q1.jpg

Q2.jpg


坚持创新驱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搭建创新平台,通过打通支撑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全流程创新链条,以创新创业和技术突破有效刺激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区域发展内核。


部分产业基础坚实但高校及相关科技创新源头资源不足的地区,政府纷纷“引进来”,通过搭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引进高校分校、产学研专项等方式填补创新资源不足。

Q3.jpg


以苏州为例


以企业/院所为主体,苏州市建设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姑苏材料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目前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6家,包含与北大、清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共建,集聚各类科研人员4200余人,授权发明专利421项,累计孵化企业665家。


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采用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有限公司的管理机制激发参与主体积极性,在先进材料、生物与医药、能源与环保、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了40家专业研究所,引入的专业研究所现有人员约6000人,其中院士、863、973项目首席专家等领军人物80多人,累计转移转化技术成果2600多项。

Q4.jpg

在引进高校分校方面,苏州把构筑高校支撑作为苏州“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目前,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中科院苏州研究院已在苏招生,中外合建西交利物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新引进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和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已竣工待招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签约落地,极大地拔高了苏州的高校创新资源水平。


此外,苏州牵手顶尖学府、开展产学研合作,启动“苏州—清华创新引领行动专项”,聚焦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努力将清华的先进成果写在产业上、写在企业上。

Q5.jpg

除了在当地建设实体机构以外,“走出去”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的区域设立异地研发、离岸孵化、宣传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离岸创新中心也是借梯登高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技术比武招亲、设立异地研发办公室等方式实现人才/技术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有效对接、赋能当地存量产业/企业的发展,推进增量项目引入,目前中关村已集聚外地上百个异地/离岸孵化器。


该类适用于产业基础好、市场主体多、正处于强技术驱动升级阶段,但当地高校院所相关的技术/人才资源不足的区域。


Q6.jpg


利用政府资本撬动社会资本跟投,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思维做产业导入,以投行的方式做产业培育,壮大本地产业链条,铸就某一条链/某一个环节的竞争优势,从而创造出更大的市场增量。


Q7.jpg


以合肥为例


十三五期间,合肥把“芯屏器合”(指芯片为主的半导体产业、液晶显示屏的面板产业、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综合服务业)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精准地抓到了该阶段城市竞争的热点领域,通过国有资本引导项目落地,并建立有序推出机制,保值增值后投向下一个产业,实现良性循环,使合肥成为近几年经济增速最快的地级以上城市之一。


用城市地铁换京东方一博,大手笔投入市财政的三分之一留下了京东方,赚来了100多亿,带来了上百家配套企业落地。


耗资72亿美元支持长鑫DRAM芯片项目投资合肥长鑫集成电路制造基地项目,预计可形成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集聚上下游龙头企业超200家,吸引各类人才超20万人。


押宝新能源,出手70亿元投资引入蔚来汽车总部项目落地,继此之后,引入大众战略投资江淮新能源汽车板块、吉利汽车总部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


Q8.jpg


以亦庄为例


亦庄通过撬动社会资源,成立大体量基金,截至2019年6月,亦庄国投母基金共参与设立基金超70支,累计投资项目超120个,基金总规模超2650亿元。


通过基金投资引进京东方、中芯国际等大企业,投向并购了芯成半导体、豪威科技、马特森科技、iML、Mattson设备和瑞典Silex等全球集成电路巨头,填补了本地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起“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大集成电路生态系统。


该模式紧抓市场发展急需且本地发展缺失环节,以政府资本撬动当地企业投资并购/组建基金投资并购/引入庄家被投资并购,形成以强龙头为引领的完善的产业链条,构筑本地产业优势,创造出更大的社会增量,实现“资本支持产业,产业回报资本”的良性循环。


该类适用于产业发展方向明晰、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投资活跃的区域。


Q9.jpg


厘清本地产业特色,找准产业发展脉搏和关键制约因素,沿核心症结问题、瓶颈问题。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措施,构筑区域产业发展壁垒,可打造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Q10.jpg


以苏州BIOBAY为例


生物医药领域国外起步较早,近年来由于国内政策引导、资本介入和市场需求爆发,大批携带该领域高尖端技术的留学生和外籍人才到中国创业创业。


BIOBAY紧抓发展机遇,建设海外引才渠道,打造集聚国内外尖端生物医药人才的创新创业和产业化园区。


在运营过程中发现企业有从国外进口生物材料和向国外出口检测样品的共性需求,然而受限于报关通关手续繁杂、等待时间长,极大影响了生物酶制剂、微生物菌株等材料/样品的活性,在此背景下建设了生物材料国际物流平台,同时在监管区设立相关的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物流平台投入运营后,进出口生物材料从口岸到货后经海关放行即转入位于百拓的“园区特殊物品集中监管区”,通过远程查验、评审、放行手续,把报检通关平均时间从三周缩短到1天左右的时间。对低风险的生物制品,由原来的逐批审批调整为年度一次审批、平时分批核销。


精准锁定人群、解决样品进出口通关问题是BIOBAY初期形成竞争壁垒并完成产业快速集聚的关键抓手。


目前园区已集聚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基石药业、亚盛医疗等500家国内外优质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引入/培育60余位国家级人才。


Q11.jpg


以安徽界首为例


找准脉搏、树立壁垒同样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界首主导产业是循环经济,当地政府抓住了该产业环保壁垒高、资本壁垒高、税链不完整(进项税缺失)三大痛点构建自身优势。


通过推进企业重组淘汰小散乱,同时按该行业全国最高的环保标准建设产业园区,引导整合后的企业入园发展。


通过引入上市公司放大资本杠杆和设立再生资源退税周转资金池,解决快速规模化扩展过程中资本不足和回款周期长的问题,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成功转化为资本密集型产业。


通过地方政府专项政策解决企业税票缺失问题。上述举措有效构建了优势壁垒,当地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一大批外来的优质投资项目。


目前,界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再生铅-铅酸蓄电池产业基地,其GDP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居安徽省第一,十年前的贫困县打造出了皖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


该模式紧抓本地区域特色,解决行业瓶颈和痛点,整合并放大既有的资源和优势,形成本地发展壁垒,掌控行业话语权,打造发展内核。


该类适用于特色资源明显,政府支持力度大的区域。


Q12.jpg


将上游产品供应与下游零售渠道、物流配送整合,建立自身的供应与集散系统,做大市场规模,以对供应链的把控,掌握市场话语权和赢利点。

Q13.jpg


以义乌为例


义乌三面环山,土地贫瘠,70年代开始大量的居民外出用鸡毛换糖,这是义乌小商品交易的雏形,小商品、小利润、大生意,薄利多销式的“蚂蚁商人”形成了最初的发展模式。


近50年来,义乌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大批走南闯北、敢于吃苦、勤耕好学、喜欢个体经商的特性,八十年代开始发展交易市场,2002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市场,2008年后催生大量电商创建“中国网点第一村”,目前已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小到针头线脑、精美饰物,大到家用电器、家具产品……


义乌小商品市场汇集了来自全球约210万种产品,每年吸引50万人次外商前来采购,在全球18个国家、24个地区设立了25个海外仓。目前正在创新构筑第六代市场,到2025年,预计内外贸总额达1万亿元,货运量超1.2亿吨。


此外,供应链互联网为整合供应链资源、集聚并拓展市场增量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以包装行业为例,包装产业链涵盖研发设计、原辅料采购、生产制造、交付、销售、客户、废料回收等环节,是一个供、需两端足够长尾,足够分散的产业。


Q14.jpg


以厦门为例


联合包装网是厦门一家“包装产业+互联网”供应链平台,通过把优秀的同行企业、上游原辅料供应商、下游客户端导入平台,为包装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客户提供订单匹配、集中采购、供应链支持、信息交流等服务,推动实现上下游协同采购,协同制造,促进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协作。


平台成立一年交易流量就突破了10亿元, 2019年荣登包装行业百强排名榜首,2020年平台直接交易额及间接拉动当地相关的物流配送、生产制造、供应链金融等达到上千亿,快速沉淀和打造了一个产业。


该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把产业生态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消费者和利益相关方结合在一起,集中集聚市场,抢占市场控制话语权,从而传导到相关的供应链体系,带动本地制造、商贸、物流、金融、会展等多产业领域发展,打造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内核。


该类适用于具有一定的商贸物流体系/供应链资源的区域。


Q15.jpg


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不断抢抓新赛道行业新“风口”。


Q16.jpg


以杭州为例


杭州,第一个为城市大脑立法!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移动支付之城”!第一个开展5G车联网试点!第一个国内自主研发“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第一家互联网法院诞生地!“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地!第一个提出“企业上云”!


2015年起,杭州全面启动工厂物联网专项行动,累计实施企业试点733家。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ET工业大脑”,杭州已率先走出了一条智能制造之路。目前,杭州累计实施“机器换人”项目3016个,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97.4%,建设全球首个“ET工业大脑”。


2019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296亿元,同比增长19.4%;自2014年以来,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已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50%。


该模式通过抢抓新基建,带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底层数字产业投资发展。推动“数字+”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强化场景应用,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新经济活力源。注重数字消费领域布局,拓展新市场。


该类适用于具有一定数字产业基础、人才资源和应用场景丰富的区域。


打造驱动内核,要有方法、有抓手、有路径


通过顶层设计将驱动内核打造与地方产业规划相衔接,一二线城市重点围绕创新驱动和用活资本发力,三四线城市主攻供应链整合和壁垒效应,构筑区域发展内核,打造地方经济增长发展的续航力。


文章转载自清控科创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6t3gO7Op-861MIfy9gUgA)

以上内容由品牌方授权数央网转载。2024年,数央网将陆续举办国际绿色零碳节、第十三届财经峰会、第五届国际科创节、第十四届公益节,合作垂询:010-56139250,或关注公众号:数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