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如何科学应对被“拉闸限电”?

2021-10-09 14:35:41 其他

扫一扫分享微信

拉闸限电,上了热搜。

分析这次拉闸限电的起因,有短期和长期两个原因。

短期原因是电力需求大增而煤炭供给下滑。

疫情导致全球制造业停摆 ,但中国最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全球的订单涌向中国,推动中国的电力需求大涨。

2021年1-8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547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

1.jpg

第二产业用电占比一改2017年以来的下滑态势,逆势增长。

2.jpg

电力需求大幅增长,但是煤炭的供给却呈下降趋势。

国内原煤产量3-6月同比增速分别为-0.2%、-1.8%、-0.6%、-5.0%。

同时,进口煤炭也呈下降趋势。

今年1-6月份原煤进口量仅为1.39亿吨,相较2018年-2020年同期进口量分别少了663万吨、1493万吨、3443万吨。

但这并不是全部事实。

还有另外一部分短期原因,人民日报转发的文章《生产旺季搞拉闸限电,咋回事?》写道:

考核压力下,各地又赶紧立“军令状”、加速整改。但转眼已近四季度,全年指标如何达成?于是,一些地方就采取强力手段,定指标、压任务,对产业园区和行业强制性限产停工、拉闸限电。

岛叔看到一条聊天截屏:某地因没完成“双控”目标,被上级约谈。于是,当地连夜布置,提出统一“硬性要求”。

任务早已明确,目标也很清楚,为啥非要火烧眉毛才想起落实呢?早早就看见红灯,非要等冲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

平时不作为,临近考核搞层层加码、玩命突击;平时高喊“绿色发展”口号,实际工作中却一再追逐短期效益,这暴露出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偏差,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谋划不积极。

运动式“减碳”已被政治局会议点名批评,“一刀切”的做法将会被纠正,但此次拉闸限电现象背后还有一个更长期的原因——“碳达峰、碳中和”。

十一五

将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十三五

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十四五

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如上,国家早有布局:节约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因此,短期来看,此次拉闸限电有偶然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长期来看,拉闸限电将会成为企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有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才有未来。

被人民日报引用的这篇文章,也同时给出了解决办法。

其实,做好“能耗双控”的办法有很多:比如,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技术升级提升资源利用率;再如,优化地区、产业、企业间的能源梯级利用,借助智慧化管理系统减少能源浪费;还可以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绿色照明、绿色制冷,聘请专业公司设计绿色节能方案等。

“通过技术升级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生产能耗。

蘑菇物联公辅车间云智控,通过供需匹配AI算法模型,实现公辅车间节能减碳10-30%

根据我们对超400家规上工业企业的走访调研,公辅车间能耗占整厂能耗的20%-50%,目前主要存在2大痛点问题:

#运维痛点#

空压站

1)故障处理不及时,影响产线生产

2)人工管理,气压不稳定

制冷站

1)故障发现不及时,供冷质量差

2)隐性故障难察觉,系统带病运行

循环水站

1)水质结垢,换热效率低,设备高温报警

2)不定时洗塔通炮,设备运维成本高 

#控制痛点#

空压站

1)多开设备冗余供应,能耗浪费大

2)人工现场开关机,工作量大且滞后操作,供气不稳定

制冷站

1)经验控制,设备运行时长与开机组合不合理

2)不能进行水温优化,无法实现按需供冷

3)不能实现设备间组合优化与控制优化

循环水站

1)人工加药不合理,设备结垢严重

2)排污、加水不合理,水量浪费大

蘑菇物联公辅车间云智控:通过供需匹配AI算法模型,精准进行需求预测和供给能力评估,秒级控制,实现能效最优。

一句话总结:要节能,还要可量化、能看见的节能,就用云智控。

3.png

它能一天24小时实时巡检、监测设备运行情况。

它能像智能机器人一样,帮你实时控制设备启停,实现站房无人值守。

它能从数据中不断学习新的调参方法,老师傅30年的调参数经验,它几秒就能掌握。

并且,它的节能效果是可量化,能看见的

我们以一座功率450kW的空压站和功率800kW的制冷站、循环水站为例,来计算它使用云智后的节能效果:

总功率 运行时长/ 节能率

以单个空压站为例:450kW*8000h*10%=36万度电
以单个循环水站为例:800kW*5000h*10%=40万度电
以单个制冷站为例:800kW*5000h*15%=60万度电
依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的公开数据
136万度电可换算成167.144吨标准煤和369.92吨碳排放

这仅是一个公辅车间的量化节能数据。

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所说,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比如以为简单地拉闸限电就是低碳,同时也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的落后和无效投资。”

对于企业来说,数智化转型已经是一道必选题,因为数字科技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催化剂、连通器、放大器。晚干不如早干,早干不如现在就干。

以上内容由品牌方授权数央网转载。2025年,数央网将陆续举办国际绿色零碳节、财经峰会、中国消费创新大会、国际科创节、公益节,合作垂询:13126667876,或关注公众号:数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