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两个面孔:造富狂欢与科技之锚

来源:周天财经 文:白雪、傅叶 2020-07-27 11:14:38 产业数字化

扫一扫分享微信

「蚂蚁」象征着自然界中微小而坚韧的力量,蚂蚁集团高层曾三番五次强调,蚂蚁不愿追求大和强,更不想成为大象。

在经历数次「被上市」之后,7 月 20 日,蚂蚁集团正式宣布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

捕风捉影的消息这次终于落了地,而这一落地就是重重一响——据相关报道,蚂蚁集团此次寻求 IPO 估值至少 2000 亿美元(约合 1.4 万亿人民币),一举拿下今年全球最大融资规模的 IPO 之一。

「比工商银行更值钱」「有望超越 A 股之神贵州茅台」「史上最大造富运动」「杭州房价即将迎来大涨」都是舆论为蚂蚁计划上市贴上的标签。不必说,很多人将一举财务自由。

1.jpg

尽管曾任蚂蚁金服副总裁的黄浩曾说过:「所有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让一个小蚂蚁成为大象」,但公司的发展总归要看历史的进程,在一片众声喧哗背后也昭示着,当年蚂蚁,已成今日大象。

支付宝,一切的开始

支付宝作为蚂蚁集团最为具象、使用率最高的产品被大众所熟悉,而这也正是蚂蚁的起步。

时间拨回到 2003 年的一个上午,淘宝财务的一个小姑娘狂奔进了担保交易小组的办公室激动地说道:「有一笔业务过来了,快确认!」,就此,从日本横滨到中国西安的,编码为 200310126550336 的跨洋订单成为了阿里巴巴的第一笔信用担保交易业务。

尽管当时的支付宝还未成型,只是淘宝业务的一个结算部门。不过很快,马云就对信用担保消费做出了积极的预判,相信其日后必将有一番作为。而后来的发展也印证了,支付宝的边界,远远不止于网上购物。

2.jpg

支付宝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

2004 年马云曾试探性地问陆兆禧:「听说过 PayPal 吗?」,当时的陆兆禧对 Paypal 并无耳闻,只能一头雾水地回答:「不知道啊」。马云一听反倒高兴,随即任命陆兆禧作为 CEO 奔赴杭州正式创立支付宝。

当年 12 月 8 日,支付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过团队无休止的赶工,支付宝账户体系上线,有了自己的网站、账户和会员。

然而在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发展得如火如荼时,2010 年人民银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 号令)为其按下了暂停键。2 号令的出台,意味着有外资背景的阿里巴巴集团无法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

没有牌照,支付宝打下再大的江山也不作数。所以对于支付宝而言,牌照必须要到手,而在当时获取牌照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支付宝的全资控股股东阿里巴巴集团是一家由外资控股的公司,分别被雅虎和软银占有 43% 和 29.3% 的股份。

3.jpg

那么想要拿到牌照,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完全按照 2 号令办事,将支付宝公司外资剔除,另一种就是等待国务院另行规定。当然,另行规定的结果当然有可能「拿不到牌照」。

为了十拿九稳拿到牌照,马云「先斩后奏」董事会,分两次以总计 3.3 亿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了纯内资企业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尽管最终支付宝在 2011 年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但在当时,马云的做法被看作破坏 VIE 架构协议,认为他中饱私囊,转移资产,支付宝的分拆也一度把马云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企业家的度量是被委屈撑大的」,此后,马云回想到这些,认为过程虽然不完美,但却是“唯一且正确的决定”。

在支付宝股权私有化之后,阿里巴巴集团、雅虎和软银就此事商定了相应补偿措施:阿里巴巴每年都可以获得蚂蚁金服 37.5% 的税前利润,而当蚂蚁金服上市的时候,还有一笔首次公开发行价格 37.5% 的一次性回报,没有上限。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 IPO 估值,阿里巴巴至少可以拿到 750 亿美元。

不过,当时谁也没想到以 3.3 亿价格转出的支付宝,转眼间已经变成了一个估值约 1.4 万亿人民币的庞然大物。16 年之后,支付宝全球用户数超 12 亿,2019 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 55%,其中余额宝所属的天弘基金,也成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之一。

只做支付,就不会有蚂蚁集团了

现在,支付宝已经是一个占第三方支付软件半壁江山的庞然大物了,但依旧可以下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只做支付业务,根本不会有后来的蚂蚁集团。

初任者陆兆禧带领支付宝走出淘宝,邵晓锋带领支付宝迅速扩张,但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任继任者彭蕾。

4.jpg

彭蕾 曾任蚂蚁金服董事长

彭蕾既是支付宝在位最长的 CEO,也是支付宝转为蚂蚁金服的首位 CEO。在彭蕾任职期间,也就是 2014 年,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正式面世,就此支付宝从一家支付公司摇身变成了科技金融集团,但在这背后最根本的,其实是蚂蚁的业务线的延伸和变化。

如果仅做支付业务,那么蚂蚁旗下的支付宝已经把这条线拉到了天花板上,唯一需要担心的问题只是与微信支付之间的抗衡。而开拓其他业务也意味着,蚂蚁的未来不只是一条会到顶的「线」,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面」。

梳理一下蚂蚁的业务即可得知,蚂蚁业务大体分为六部分,分别是支付、理财、微贷、保险、征信、技术输出。每个部分几乎都有拿得出手的国民级产品,譬如,理财板块的余额宝,微贷业务是花呗、借呗,以及信用服务的芝麻分。

这样完整的链条为蚂蚁集团打造出庞大的科技金融版图。支付、信用服务积累用户,保险微贷业务完成高效变现,就这样,2018 年 6 月 8 日蚂蚁集团迎来了最大的一笔融资,交易金额达 140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 Temasek 淡马锡、加拿大养老基金 CPPIB 等。完成 Pre-IPO 轮后,蚂蚁金服估值已高达 1555.56 亿美元。

而按照目前蚂蚁计划上市的 2000 亿美元市值来看,也能排在阿里和腾讯后面,稳稳占据中国互联网第三位交椅。

蚂蚁的野心不止金融

蚂蚁集团承袭了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观「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除了铁打的蚂蚁,流水的 CEO 及业务线之外,蚂蚁的名字也在发生着变化。

今年 6 月,蚂蚁集团沿用六年之久的「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变化是用「科技」替代「小微金融服务」,并在官方简介明确了「为世界带来普惠金融服务的创新型科技」的企业定位。

5.jpg

可以说蚂蚁把 FinTech(金融科技)变成了 TechFin(科技金融)。具体是为什么?

首先可以想到的是,对于股市而言,做一家科技公司比做一家金融公司更有优势。由于金融类公司延展性弱,一般市盈率都在 5 倍~10 倍,而科技类公司在盈利基础上,也有可能达到百倍市盈率。从金融到科技的转变其实是为几个月后蚂蚁在科创板块的上市提前做好准备。

不过尽管如此,根据阿里巴巴财报披露的数据,蚂蚁集团 2015 年、2016 年、2017 年、2018 年以及 2019 年前三季度的税前利润分别为 42.54 亿元,29.06 亿元,131.90 亿元,-19 亿元,116 亿元。

而且 wind 数据显示,2017 年蚂蚁两家小贷公司发行的 ABS 规模达到了 2692 亿元,而在 2016 年是 490 亿元,这说明,更大的信贷规模带来了更高的利润,但依靠金融盈利,也让外界出现不少质疑蚂蚁的声音。

后来相关业务被限制杠杆率,蚂蚁开始引入更多的持牌金融机构,发挥科技平台的风控、助贷等角色作用,蚂蚁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科技定位。

其次是宏观监管环境的收紧。两年前,银保监会主席、党委书记郭树清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曾直言要整顿「庞大的金融集团」,从此,监管风向从鼓励金融创新转变到以预防系统性风险为主。

谁都知道蚂蚁金服俨然已经铸造起了一个蚂蚁帝国:根据毕马威联合风投机构 H2Ventures 发布的 Fintech100 年度报告,2018 年全球金融科技 100 强榜单排名前十的公司,蚂蚁金服位列榜首,也自然逃不掉被「严加监管」的命运。

唯独以科技命题金融,才能在减少合规成本的基础上,为其带来更多的想象和发展空间。

除了这些,关于蚂蚁的处境,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曾讲过一个故事,当时他通过消息得知,「一行三会」因为蚂蚁本金只有30多亿,放贷3000多亿的缘故对其进行了冻结。

于是黄奇帆打电话询问,而三大监管机构各有说辞:央行认为“放大一百倍”不合规,就是有问题;而在银监会系统里,来了30多亿,借出50多亿,比率没有问题;证监会则认为在ABS融资体系里,不断循环周转几遍都没有问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监管机构在纠结,然而蚂蚁还是在外界对其不同的判断中挣扎着,不断壮大。

不过说到底,以上的原因也只能说明蚂蚁的转型和更名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最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科技本身。

甚至,蚂蚁高管团队在接受专访时曾表示:「蚂蚁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家金融公司,从来就是家技术公司。」

为什么技术是核心?举个简单的例子,支付宝的移动用户有 12 亿,服务活跃商家有 1000 万活跃商家。如果为所有的用户、商家和小程序建模,这意味着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数据分析问题,所以如果没有技术,那么根本不可能将金融服务做出普遍性,更不可能实现马云一直强调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借助支付宝,数千万原本难以获得低息信贷的个体商户,依靠经营流水的大数据分析就能拿到周转资金,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参与,而且操作只需要几分钟而已,这样的场景放在十年前有可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依靠芝麻分提供的能力,现在许多线下服务都能够实现所谓的「信用免押」,不需要押金也能够先享受服务,而更多的履约行为又能够帮助积累信用,这些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的场景背后,也恰恰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6.jpg

还有,因为支付宝的技术能力和国民级平台属性,许多市政服务都已经陆续接入,支付宝完全变成了一个在线市政大厅,包括在疫情期间火速上线的健康码、消费券,都帮助中国社会迅速抵御了疫情冲击,并让经济恢复过来。

说到底,我们之所以说蚂蚁是「新物种」,资本市场之所以愿意给它这么高的估值,新在数据,新在技术。

用技术来普惠金融服务。从 2011 年投入自研数据库 OceanBase,再到推广二维码扫描支付、实现「刷脸支付」,最后到 2020 年区块链专利申请数连续 4 年全球第一,蚂蚁似乎已经用这些回答了问题:科技,早已根植于蚂蚁基因。

结语

「蚂蚁」象征着自然界中微小而坚韧的力量,蚂蚁集团高层曾三番五次强调,蚂蚁不愿追求大和强,更不想成为大象。

或许是因为微小质朴的力量构造出的大厦才够坚固,开句玩笑,就算是大象也仅仅只需要三步就能被放进冰箱。但在体量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蚂蚁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中国的科技金融进程,乃至数亿国人的生活方式。

最终蚂蚁追求什么呢?也许只是一家想活 102 年的好公司。


以上内容由品牌方授权数央网转载。2024年,数央网将陆续举办国际绿色零碳节、第十三届财经峰会、第五届国际科创节、第十四届公益节,合作垂询:010-56139250,或关注公众号:数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