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分享微信
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海洋伙伴”海洋污染治理创新生态案例确认参与于2025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
一、参会案例简介
“海洋伙伴”海洋污染治理创新生态
渔船废油、废弃渔具、塑料垃圾等污染,一直是全球海洋环保的主要难题。每年1900万-23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一辆满载垃圾车倾倒入海。每年约64万吨渔具遗留海洋,需600年才能分解。幽灵渔具每年缠绕致死约65万只海洋生物,并破坏珊瑚礁等关键生态系统。
面对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新态势,中国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对塑料污染开展治理。浙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海岸带建设和美丽海湾保护为载体,构建海洋塑料垃圾清理体系,打造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新模式。奉化区沿海岸线长度65公里,有渔船码头25个,登记在册渔船963艘,渔业从业人员近万人。渔民在生产作业时的不良习惯致使大量白色垃圾、养殖废弃泡沫塑料等堆积在近岸海域。区域地理环境和实际成为“海洋伙伴”海洋污染治理创新生态(以下简称“海洋伙伴”)模式的来源。
一、主要做法
“海洋伙伴”以破解海洋垃圾收集难度大、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为切入口,通过构建回收减量、智能监管、增值利用一体融合机制,实现海洋污染物收集、运输、分类、再生、深加工和高值化应用的可持续长效生态价值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一)构建循环型治理体系,实现垃圾由“入海”变“入舱”
完善“舱储”设施。坚持“定点回收+驻点处置”,以“海洋伙伴”为智能处理中台,构建“1+N”海洋垃圾回收矩阵,设置栖凤村和桐照村4个智能回收处置站,在周边渔村投放兼具回收海洋垃圾功能的特制垃圾桶,铺设形成覆盖所有渔区镇(街道)的回收矩阵。除奉化外,该项目已覆盖宁波及舟山地区10个沿海点,实现有点到面的延伸。
畅通“舱运”渠道。“海洋伙伴”配置海洋垃圾处理中台,一体融合“分拣+转运”,兼具垃圾分拣和转运功能。自主研发“无人式交互+自动化处理”技术,将垃圾进行分类收储、清洗净化、减容打包等预处理。根据转运量智能调度运输车辆,将海洋垃圾运输至处置再生企业。经过预处理后,垃圾体积缩小约80%,运输成本降低80%。
实现“舱物”再生。通过塑料回收再生技术,海洋垃圾经历熔融、拉丝、切粒等数道工序后变成再生塑料粒子,可用于生产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能获得比普通塑料产品溢价50%以上的经济效益,实现废弃塑料高值化利用。回收塑料已生产商品50余万件,后端产值预计超1000万元。
(二)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垃圾由“人防”变“智控”
海洋污染源头可控。智能归集“浙里惠渔”等平台数据,实现海上渔船精准定位,开发海上回收系统,在线接收海上渔船海洋垃圾数字订单,根据渔船位置和物品信息,智能调度专用回收船进行回收,实现渔船返航垃圾前置回收,有效防控源头污染。截至今年累计回收废弃塑料1400余吨。
海漂垃圾轨迹可测。整合近海高塔高空光电视频监控资源,搭建海漂垃圾预测系统,有效辐射海岸线53.7公里和近岸海域约49.6平方公里,结合天气预报模型、海洋数值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精准计算入海垃圾未来12个小时的漂移路径和岸滩垃圾的分布情况,从“追”垃圾变“等”垃圾,有效提升近岸垃圾清理效率。
海废利用全程可溯。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原料获取、产品制造、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回收处理”海洋塑料回收全流程植入“碳标签”,对终端产品进行赋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追溯,打造循环永续产业生态。目前,已有200余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从海上到货架”可视化追溯。
(三)构建伙伴式保护体系,实现垃圾由“生产”变“生态”
推行“碳积分”激励制度。推出“碳积分”普惠平台,将不同海洋垃圾按重量赋分,渔民和民众获得的“碳积分”可在自助机上选购商品,包括兑换挎包、储物箱、电动牙刷等海洋废弃塑料循环再生品,不断激励更多人群加入环保行列。
推行“海卫士”保护行动。吸收渔民、律师、党政干部、企业家等社会各界力量,组建“海洋伙伴”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海漂垃圾专项清理周”等活动。在海边村镇利用村民议事长廊、文化礼堂等活动场所,建立环保红黑榜,选树宣传环保典型村民事迹,引导渔民增强海洋环保意识。
二、改革成效
目前,该案例已纳入省生态环境厅“蓝色循环”经验予以复制推广,同时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改革报、中国环境报、浙江卫视、宁波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今年8月31日调研海洋废弃物治理时,高度肯定这一改革创新案例,并作出“进一步提炼经验、示范创新,为宁波全链条治理塑料污染和全社会营造生态环保氛围作出更大贡献”的指示。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郭芳、宁波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徐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部属单位负责同志于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宣教会议上参观了解“海洋伙伴”并聆听“海洋伙伴”志愿者为其介绍志愿服务内容和取得的成就,传递着"变废为宝"的生态理念。
(一)构建循环型治理体系,实现垃圾由“入海”变“入舱”
完善“舱储”设施。坚持“定点回收+驻点处置”,以“海洋伙伴”为智能处理中台,构建“1+N”海洋垃圾回收矩阵,设置栖凤村和桐照村4个智能回收处置站,在周边渔村投放兼具回收海洋垃圾功能的特制垃圾桶,铺设形成覆盖所有渔区镇(街道)的回收矩阵。除奉化外,该项目已覆盖宁波及舟山地区10个沿海点,实现有点到面的延伸。
畅通“舱运”渠道。“海洋伙伴”配置海洋垃圾处理中台,一体融合“分拣+转运”,兼具垃圾分拣和转运功能。自主研发“无人式交互+自动化处理”技术,将垃圾进行分类收储、清洗净化、减容打包等预处理。根据转运量智能调度运输车辆,将海洋垃圾运输至处置再生企业。经过预处理后,垃圾体积缩小约80%,运输成本降低80%。
实现“舱物”再生。通过塑料回收再生技术,海洋垃圾经历熔融、拉丝、切粒等数道工序后变成再生塑料粒子,可用于生产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能获得比普通塑料产品溢价50%以上的经济效益,实现废弃塑料高值化利用。回收塑料已生产商品50余万件,后端产值预计超1000万元。
(二)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垃圾由“人防”变“智控”
海洋污染源头可控。智能归集“浙里惠渔”等平台数据,实现海上渔船精准定位,开发海上回收系统,在线接收海上渔船海洋垃圾数字订单,根据渔船位置和物品信息,智能调度专用回收船进行回收,实现渔船返航垃圾前置回收,有效防控源头污染。今年1月至11月累计接受海上订单100余件,回收海洋垃圾50多吨。
海漂垃圾轨迹可测。整合近海高塔高空光电视频监控资源,搭建海漂垃圾预测系统,有效辐射海岸线53.7公里和近岸海域约49.6平方公里,结合天气预报模型、海洋数值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精准计算入海垃圾未来12个小时的漂移路径和岸滩垃圾的分布情况,从“追”垃圾变“等”垃圾,有效提升近岸垃圾清理效率。
海废利用全程可溯。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原料获取、产品制造、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回收处理”海洋塑料回收全流程植入“碳标签”,对终端产品进行赋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追溯,打造循环永续产业生态。目前,已有200余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从海上到货架”可视化追溯。
(三)构建伙伴式保护体系,实现垃圾由“生产”变“生态”
推行“碳积分”激励制度。推出“碳积分”普惠平台,将不同海洋垃圾按重量赋分,渔民和民众获得的“碳积分”可在自助机上选购商品,包括兑换挎包、储物箱、电动牙刷等海洋废弃塑料循环再生品,不断激励更多人群加入环保行列。
推行“海卫士”保护行动。吸收渔民、律师、党政干部、企业家等社会各界力量,组建“海洋伙伴”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海漂垃圾专项清理周”等活动。在海边村镇利用村民议事长廊、文化礼堂等活动场所,建立环保红黑榜,选树宣传环保典型村民事迹,引导渔民增强海洋环保意识。
二、关于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
2025年7月,由数央网、数央公益联合国内众多大众及财经媒体共同举办的2025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暨2025ESG领袖峰会将在上海举行,活动主题为:践行绿色发展 共赴零碳未来。
国际绿色零碳节是碳中和与ESG领域的焦点活动,活动旨在构建多元、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展示双碳战略目标下的实践成果,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不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赋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共创绿色零碳未来。
零碳节每年将汇聚全球超过300家绿色品牌,150余位重要嘉宾分享绿色可持续发展观点,深度参与媒体达20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达3000余篇。活动预计线上线下影响和互动人次将超过1000万。
三、关于我们
数央网-产业创新观察家
数央网是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发展的服务平台,平台通过内容的价值传播、资源整合、线下会展活动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参会详询:010-56139250